一、理論背景
二、重要概念
(一)基本假設
- 在我們所處的文化裡,大多數人均可被歸類到六個類型當中的一類,分別為實用型R、研究型I、藝術型A、社會型S、企業型E以及事務型C。
- 實用型(R):順從、坦率、喜歡具體的工作任務、缺乏社交技巧
- 研究型(I):聰明、抽象、喜歡分析、個性獨立
- 藝術型(A):想像、美感、喜歡藉由藝藝術表達自己
- 社會型(S):關心社會問題、喜歡與他人互動、對教育活動有興趣
- 企業型(E):外向、進取、冒險、具領導性
- 事務型(C):實際、保守、順從、喜歡具有絕構性的活動
- 在我們所處的職業環境,同樣可以區分為六類。
- 人們傾向於尋求能夠讓他們發揮能力與技術、展現其態度與價值觀念、以及具備該領域問題解決能力、並適當扮演其腳色的職業環境。
- 個人的行為是人格特質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

- 在六角形中距離越近的兩個類型相似程度越高。反之亦然。
- 例如:研究型及實務型,兩者偏向接觸事務的工作。
- 社會型及企業型,兩者偏向接觸人的工作,因此在相鄰兩邊。
- 偏好接觸資料的事務型C,對面是相反喜歡創意的藝術型A。
(二)輔助假設
- 一致性:指各類人格類性或各種職業的相似程度。
- 分化性:只個人在某方面興趣類型或所處執業環境很明顯高於其他類型。
- 適配性:個人人格特質與其所處執業環境之間的配合情形。
- 統整性:個人對自我的認定,在經歷長時間的探索之後,清楚知道自己的興趣、能力及性格特質。在職業環境部分的統整性是指某類型環境在目標、任務或報酬等方面清楚穩定的情形。
- 精算法則:主要是根據六個類型在二度空間上的關係來精算出人格特質或職業環境的一致性程度。
三、實務應用
(一)評量工具的發展與應用
- Holland理論清晰易懂
- 發展出的評量工具有實用價值:Holland的《職業偏好量表》、《自我探索興趣量表》,其他常用《史創興趣量表》、《生涯評估表》、《美國大學入學性向測驗》皆是以Holland的理論作為基礎。
- 六角形模式在不同文化下也適用
(二)職業興趣與職業世界的分類系統
組織職業世界的資料:Holland的分類系統協助個人處理所得資料,在處理或分析的過程中,個人對於職業世界的認識更有架構。
分析個人工作經歷:當事人可以更清楚知道自己與各種不同工作經驗的關係,例如過去從事的工作類型,這些工作相似的地方、自己偏好的特性等。
發展個人的職業探索計畫:個人可以依據自己在大學科系興趣量表或生涯興趣量表等工具所得的何倫碼來了解自己感興趣的職業世界,並藉由職業資料的收集更清楚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