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覺失調症的臨床描述
思覺失調症特徵為思考障礙其意念之間沒有邏輯上的關聯;錯誤的知覺與注意力;缺乏情緒表達;行為方面的問題,例如蓬頭垢面、衣衫不整。
思覺失調症症狀範疇 | 描述 |
---|---|
正性症狀 | 妄想:即使有相反的證據,卻仍堅信與事實相違背的事。思覺失調症患者約有65%具有被迫害妄想。 幻覺:在沒有任何相關的環境刺激下產生的感覺經驗 |
負性症狀 | 無動機:看起來沒有興趣或沒有能力持續日常活動。 貧語症:話量顯著地減少。 失樂症狀:失去興趣或是對愉快的體驗減少。 鈍化的情感:缺乏外顯的情緒表達(例如兩眼無神、說起話來有腔無調)。此概念只涉及到情緒的外在表現,而非其內在感受。 無社會性:嚴重的社會關係缺損,對社交顯得疏離冷漠。 |
解構的症狀 | 解構的行為:僵直症、奇裝異服、囤積食物、莫名激躁、收集垃圾。 解構的語言:答非所問、語無倫次、思考連結鬆散、思考脫軌。 |
其他思覺失調症類群障礙症
類思覺失調症:症狀與思覺失調症一樣,持續期間為1-6個月。
短暫精神病症:持續期間1天-1個月間,通常由極強壓力引發。
二、思覺失調症的病因學
(一)遺傳因子
思覺失調症的遺傳率約為0.77。
1. 行為遺傳學研究
家族研究:思覺失調症有較高的罹病危險性,且血緣關係越近者,危險性越高。
同卵雙胞胎>異卵雙胞胎>子女>手足>孫子>姪子女、外甥子女>配偶
負性症狀具有較強的遺傳成份,研究發現有家族病史者比沒有家族病史者有更多負性症狀。
思覺失調症和雙相情緒障礙症之間可能有共通的遺傳脆弱性。
2. 雙生子研究
同卵雙胞胎的罹病危險性(44.3%)比異卵雙胞胎(12.08%)高出許多。
不只是相同的遺傳因子,共享的和非共享的環境因子,也是增加罹病危險性的原因。
3. 領養研究
有生物血緣的親屬被診斷為思覺失調症的機會比一般人高,收養關係的親屬則否。
4. 高風險家庭研究法(雙親一方或雙方罹患思覺失調症)
15%的高危險性組被診斷出思覺失調症。以負性症狀為主的個案在胎兒時期與出生時有併發症,而且對於簡單的刺激缺乏膚電反應;以正性症狀為主的個案有不穩定的家族史。
5. 分子遺傳學研究
- COMT基因與前額葉皮質負責的認知控制歷程有關。研究指出COMT與思覺失調症有關。
- DTNBP1的基因所編造的蛋白質為dysbindin。思覺失調症患者的dysbindin比常人少。此基因會影響整個大腦中的與的神經傳導系統。 多巴胺 麩胺酸
- BDNF基因可能與思覺失調症的認知功能有關。此基因具有多態性,稱為Val66Met,對偶基因可能為兩個Val、兩個Met或一個Val一個Met。對偶基因為Val/Val的人,比Val/Met和Met/Met有更好的語文記憶。
(二)神經傳導物質的角色
1. 多巴胺理論
- 主張思覺失調症與多巴胺過度活化有關。
- 抗精神病藥可與多巴胺突觸後受器D2結合並阻斷它們,了解這些後自然會推測多巴胺過度活躍與思覺失調症有關。
- 且安非他命精神病的發現也支持多巴胺理論,安非他命可以在非思覺失調症患者身上產生類似思覺失調症的狀態,也會使思覺失調症個案的症狀惡化。
- 中腦邊緣系統路徑的多巴胺受器:多巴胺受器過多主要與正性症狀與解構的症狀有關,抗精神病藥物截由阻斷來降低多巴胺活性,因而緩解這些症狀。
- 前額葉皮質多巴胺神經活性低,因而無法抑制位於提直下大腦區域的多巴胺神經元,因此在此路徑上多巴胺過度活耀。因為前額葉皮質被認為與負性症狀相關,所以此區內的多巴胺神經元活性低可能引起負性症狀。因為抗精神病藥物對於前額葉皮質的多巴胺神經元沒什麼效用,因此,可以預其它對負性症狀的治療效果不佳。
2. 其他神經傳導物質
- 血清素:在中腦邊緣系統路徑上調節多巴胺受器
- 麩胺酸(興奮性神經傳導物質):思覺失調症個案腦脊液中的麩胺酸濃度較低,會使多巴胺活性增加。正常情況會抑制多巴胺中腦-邊緣路徑,並活化中腦-皮質路徑。
- 同型半胱胺酸:會與思覺失調症個案的NMDA受器(為麩胺酸在大腦海馬迴區的重要受體)交互作用
- 不論從前額葉皮質或海馬迴輸入到紋狀體的麩胺酸減少,都會使多巴胺活性增加。
- 思覺失調症的認知缺損來自前額葉皮質的影響,而且解構性症狀可能與NMDA的缺乏(功能低下有關)。
(三)腦部結構與功能
思覺失調症影響許多領域(思考、情緒、行為),因此牽涉到腦部的各種範圍,這些腦部異常發現最常被重複驗證的是腦室擴大,以及前額葉皮質、顳葉皮質與周圍大腦區域的功能異常。
1. 腦室擴大
- 大腦有四個腦室,位於大腦之中,充滿腦脊液。充滿液體的空間較大,意味著腦細胞的流失。在病程很早期,以及跨越整個病程皆是如此。此現象可能隨著病程增長,速度超過一般的老化。
- 雙胞胎中研究結果顯示罹患思覺失調症者比未罹患者腦室大,表示這些腦部異常應該不是來自遺傳。
- 與神經心理學測驗上的表現缺損、在發病之前的功能較差,以及對藥物治療反應不佳有關。
- 擴大程度並不大,也並不只限於思覺失調症,像是具精神病特質的雙相情緒障礙症。
2. 前額葉皮質影響因子
- 說話、決定、情緒、目的取向行為,思覺失調症患者在這些功能都有受損。
- 前額葉皮質的灰質與整體容量皆減少。
- 工作記憶和在記憶中維持一小段訊息的能力差。
- 進行神經心理測驗時,患者的前額葉皮質的葡萄糖代謝速率較為緩慢(正常來說要增加)→前額葉區域無法活化與負性症狀的嚴重度有關。
- 神經元數目沒減少,減少的是樹突小刺「失連接症後群」導致解構的語言、行為。
3. 顳葉皮質與周圍區域的問題
- 思覺失調症患者個案在顳葉皮質有結構與功能上的異常,涵蓋顳迴、海馬迴、杏仁核、前扣帶迴等區域。
- 與都有灰質減少的現象。 顳葉 額葉皮質
- 顳葉灰質減少→引發幻覺和妄想
- 基底核(如尾核)、海馬迴與邊緣系統則是體積變小
- 比起非患者的親屬,思覺失調症患者的親屬海馬迴體積較小,這表示患者海馬迴體積較小,可能與遺傳與環境因素皆有關。
- 壓力反應性與HPA軸功能受損可能造成思覺失調症個案的海馬迴體積減少
4. 大腦的連結
結構性連結:大腦的不同區域經由白質彼此連結。思覺失調症患者在額葉皮質與顳葉皮質的白質較少。
功能性連結:根據fMRI測得的血氧濃度相依對比訊號(BOLD)來判斷大腦不同區域之間的連結。思覺失調症患者有功能性連結減少的現象,特別是在額葉皮質。
有效性連結:包含兩種連結形式:(1)不同區域間BOLD活化的關聯(2)也顯示這些活化的方向與時機。研究發現思覺失調症患者存在有效性連結的問題。
額頂葉網絡包括額葉、頂葉皮質,當人們在進行認知作業時,此網絡會被活化。
預設模式網絡(default-mode network)還包括前額葉皮質與顳葉皮質,當人們在做白日夢、思考未來、回憶時,此網路會被活化。
三、思覺失調症的治療
(一)藥物治療
1. 第一代抗精神病藥及其副作用
- 藥品名:莫煩、氟芬那辛、好度
- 硫二苯胺、Butyrophenones、Thioxanthenes(Navane):降低正性症狀和解構的症狀,對負性症狀只有一點效果或無效,主要作用機制為阻斷多巴胺D2受器。
- 對抗精神病藥物反應良好的個案會繼續使用所謂的維持劑量,剛好足夠維持治療的效果。
- 對某些思覺失調症患者而言,部分症狀可能消除了,但仍難以順利生活。
- 機制:阻斷多巴胺D2受器,副作用令人感到不適。
- 副作用:
- 反應緩慢、頭暈、視力模糊、坐立不安和性功能障礙。
- 錐體外副作用:肌肉失張、運動失能症(肌肉不正常動作:咀嚼、步伐拖曳、流口水)、靜坐不能。
- 遲發性運動障礙:嘴部肌肉不由自主地吸允、咂嘴和下顎顫動;主要發生在較年長的思覺失調症患者身上。
- 抗精神病藥物惡性症後群:發生嚴重的肌肉僵硬、發燒、心跳和血壓增加,可能昏迷,甚至致命。
2. 第二代抗精神病藥劑與其副作用
- 氯氮平(一種多巴胺拮抗劑)對血清素受器有重要影響,
- 金普薩、理思必妥、可致律
- 第二代與第一代對降低正性症狀與解構症狀效果相當
- 第二代具有改善認知功能(注意力和記憶力)和負性症狀的效果
- 副作用
- 可能造成(1%的患者)顆粒性白血球缺乏症(一種威脅生命的白血球細胞遽減),使個案免疫系統功能受損。
- 也可能造成癲癇發作,或其它副作用:頭暈、疲倦、流口水、體重增加。
- 仍有錐體外副作用
- 體重、血糖、膽固醇增加,提高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
(二)心理治療
1. 社交技巧訓練
- 社交技巧訓練:教導思覺失調症個案如何成功處理各種廣泛的人際情境,例如應徵工作、看公車時刻表等。
- 社交技巧訓練通常採用角色扮演以及其他團體活動讓參與者練習這些技巧,包括在治療團體內以及真正的社交情境中進行。
2. 家族治療
家庭內的高情緒表露(敵意、過度批評、過度保護)與復發和再住院相關。
- ****教育家庭成員有關思覺失調症的知識,特別是有關遺傳學或神經生物學的因子,還有認知問題、症狀和即將復發的信號。
- ****告知個案與家人有關抗精神病藥物的訊息:治療師要跟個案強調服用抗精神病藥物的重要性,要充分告知預期的效果以及可的副作用,負起監控藥物反應的責任,並在藥物副作用發生時尋求藥物諮詢而非擅自停藥。
- ****協助家人避免和減少指責個案:治療師鼓勵家庭成員不要則被自己或個案,而耀因應障礙症所帶來的種種困難。
- ****改善家中的溝通與問題解決技巧:治療師的焦點放在教導家人以建設性、同理心且非命令的態度來表達症向與富向的情緒,而非以指責、批評或過度保護的方式。也教導家庭成員共同努力解決日常的問題,以降低壓力並減少衝突。
- ****擴展社交網絡:治療師股理個案及其家人擴展他們的社會接觸,尤其是他們的希望網路。
- ****注入希望:治療師讓個案及其家人了解事情能夠改善,包括個案有希望不用回去住院。
3. 認知行為治療
- ****透過共同討論,一些個案能將妄想症狀賦予非精神病性的意義,進而降低症狀的強度與令人嫌惡的性質。
- ****可降低負性症狀-挑戰個案的信念結構:對於獲得成功和快樂的低度期待。
- ****壓力管理訓練
4. 認知修復治療
- ****用以提升基本認知功能的治療方法,稱為認知修復治療、認知提升治療(CET)。
- ****聚焦在將注意力與記憶力等功能正常化,許多患者有注意力與記憶力缺陷,這些缺陷與社會適應不良有關。
- ****訓練社會認知技巧,透過閱讀報紙、解決社交問題、開始並維持談話,認知修復與症狀緩解及日常功能改善有關
- ****CET能夠有效減輕症狀與增強認知功能,且會帶來好的功能表現,例如就業與社交功能。
- ****多數認知─行為治療者主張,幻覺應被接受(而非錯誤詮釋或過度反應)的觀點。
- ****目前有許多自助團體由聽幻覺患者組成。其指導原則是,幻覺本身是無害及確實的經驗,只要患者能接受及學習和這些經驗共存,就可降低困擾。
5. 心理教育
教導人們與障礙症有關的知識,包括障礙症症狀、症狀預期病程、生物與心理的誘發因子,以及治療策略。
6. 個案管理
- ****1960年代去機構化,大量的個案離開醫院。
- ****將醫藥與心理服務連結並協調
- ****積極的社區治療模式和密集個案管理模式都是組成具有各種專長成員的團隊,以提供社區服務;服務範圍有藥物治療、物質濫用治療、協助處理個案經常面對的壓力、心理治療、職業訓練、協助找住所與工作等。
7. 住宿治療
- 中途之家:具有保護性質的居住單位。
- 整合性治療與有酬勞的工作
- 1990年美國失能法案禁止雇主詢問應徵者有無嚴重精神障礙症,但思覺失調症患者要獲得工作仍有困難。
- 目前仍需要許多資金去設立更多的住宿治療機構,以期待降低無法獲得治療思覺失調症個案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