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aget認知發展論

壹、Piaget認知發展論

一、認知發展論的特色
  • Piaget的智力:我們內在所有的智能活動都有一個目標,就是讓個人的思考歷程和環境之間產生一種平衡或和諧的關係。這種事物的平衡狀態稱為認知平衡
  • 屬於一種﹝互動論﹞模式,即個人內在心智基模和外在環境間的不平衡,刺激了個人的認知活動和知能成長。
  • 重要假設:如果兒童要了解某事物,他們必須自己建構對這些事務的知識。兒童為一個建構者,對新事物採取行動而了解新事物的本質。
二、認知發展論的基本概念
  • 基模(schema):個體會根據經驗建立基本的知識或行動,從而利用這些知識與行動來核對、解釋、了解、吸收周遭環境。Piaget將這些協助個體因應環境的知識與行動稱為基模。
  • 組織(organization):個體主動安排基模,讓基模變得更有效率、更具適應性的歷程。目的在於提升認知結構有效性、促進適應。
  • 適應(adaptation):在外在環境要求下同化新經驗、產生新基模或修改舊基模的歷程。適應是透過同化調適
    • 同化(assimilation):藉由將新經驗納入現有基模來對其解釋的歷程。
    • 調適(accommodation):修改現有基模以納入或適應新經驗的歷程。

貳、Piaget認知發展階段

一、感覺動作期(0-2歲)

感覺動作期間,嬰兒協助協調其感覺輸入和動作的能力,形成能讓他們去做並且知道自己環境的行為基模。

(一)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
  1. 反射活動(0-1m):練習和調適與生俱來的反射。
  2. 初級循環反應(1-4m):重複一些有趣的動作,焦點集中在自己的身體,
  3. 次級循環反應(4-8m):重複做深和身體以外物體相關的有趣動作。
  4. 次級基模統整(8-12m):將幾個動過串聯以解決簡單的問題。
  5. 三級循環反應(12-18m):常識發現解決問題的新方式或製造有趣的結果。
  6. 心智整合/表徵式的問題解決(18-24m):感覺動作其的最高成就,能以內在、抽象的水準解決問題。
(二)模仿的發展
  • 12-18m嬰兒的自發性模仿變得更為精準。
  • 18-24m開始出現延宕模仿
(三)物體恆存的發展
  • 8-12m A非B錯誤:即使看到物體被移到新的地方,還是會去原本的地方找。
  • 18-24m 能運用心智推論去找到看不見的物品。此時嬰兒已完全了解物體有恆存性。
次階段問題解決/產生結果的方式模仿物體概念
1. 反射動作練習和調適與生俱來的反射。有些動作反映的反射性模仿(吐舌、張嘴、張開手掌)盯著移動的物體看,但忽略物體消失。
2. 初級循環反應重複一些有趣的動作,焦點集中在自己的身體。自己重複做從陪伴者學來的行為。盯著物體消失的那個點看。
3. 次級循環反應重複做和身體以外的物體有關的有趣動作。同上。尋找部分被遮住的物體。
4. 次及基模的統整將幾個動作串連以解決簡單的問題。慢慢能模仿新經驗,在短暫延遲後能延宕模仿非常簡單的動作。出現物體概念的清楚徵兆,尋找和發現沒在眼前被移位的隱藏物品。
5. 三級循環反應嘗試發現解決問題的新方法或製造有趣的結果。系統性的模仿新奇的回應,再延長的延遲後能延宕模仿簡單的動作。尋找和發現在眼前被移位的物體。
6. 透過心智整創造新的工具。當兒童能以內在、抽象的吮準解決問題時,出現兒童達到此一心理歷程的第一個證據。能延宕模仿一系列的複雜行為。物體概念發展完成,尋找和發現以看不見移位被藏起來的東西。
感覺動作期次階段
(四)挑戰Piaget的感覺動作發展:新先天論和理論理論

新先天論:認為嬰兒對於物理世界天生擁有豐富的內在知識,而將之展現所需的時間和經驗比Piaget所說的少。例如「物體恆存」不需要嬰兒去建構,而是基因的一部分。嬰兒在演化中已經準備好理解物理世界的特定面向。

理論理論:嬰兒出生時就準備好接收特定類型的資訊(例如有關物體和語言),這部分叫像是新先天論的假設 ,但這些與生俱來的知識並不完整,需要嬰兒後續接觸實質的經驗以建構其真實性,這部分則是像Piaget的假設。嬰兒就像科學家,進行的方式是建構有關世界如何運作的理論,並測試和修改自己的理論,遲到腦中的模式像這個世界被建構的方式一樣。

Meltzoff:我們常會看到一種模式,在其中兒童有時堅持一組特定的預測和詮釋,兒童有自己特殊的理論。接著我們可能會預期一段沒有組織的時期,此時理論陷入危機,最後,我們應該會看到嶄新」均衡協調和穩定的理論出現。

二、運思前期(2-7歲)
  • 運思前期明顯的進展是符號功能的出現,有能力以某項事物來代表其他東西,稱為表徵式領悟
  • 假扮遊戲的出現,在假扮遊戲中,年幼兒童增長的關於人物、物體和活動的認知,並以這種方式對世界建構越來越複雜的表徵。
(一)對符號象徵的新觀點 雙重表徵/雙重編碼
(二)運思前期的推理不足
  • 泛靈論:賦予無生命物體生命和似生命的特質。
  • 自我中心:只能從自己的觀點看世界,而且無法理解其他人可能有不同觀點的傾向。三山實驗。
  • 表象/真實區辯:儘管物體的外表被假裝成另外的形象,但本質仍舊是原本的物體。運思前期的兒童缺乏這項區辯能力。
  • 沒有保留的概念:還無法理解物體的特定特質,例如體積、質量或數量不會因為外觀改變而不同。
  • 缺少去集中化的運思,無法將注意力放在多個面向,只能放在單一面向。
  • 欠缺可逆性:可逆性是指由心理展現相反的行動來倒回或取消一個行動的能力。
三、具體運思期(7-11歲)

在具體運思其階段,兒童習得認知運思,並且在思考所經驗的物體和事件時運用這些新技巧。認知運思是一種內在的心智活動,讓兒童去修正和重組他們的印象和符號以得倒邏輯的結論。

  • 自我中心消失,能夠形成他人立場的心理表徵,了解他人跟自己的知覺、想法可能是不一樣的。
  • 完整的守恆,具有保留的概念。
    • 可以去集中化,同時注意容器的高度和寬度。
    • 表現出可逆性,一種在心裡把倒水歷程倒過來並想像亦體在原有容器中的能力。
  • 能夠做心智序列,在心裡將量化向度,如高度或重量排序物體的能力。
  • 對具體事物開始有效推理,遞移推理,了解系列順序中各個因素間關係的的能力。例如A=B且B=C,那麼A=C。
  • 分類和類分類能力穩定呈現。
  • 能區分真實與表象,了解物體的本質不會因為外表改變而改變。
四、形式運思期(11歲~)

形式運思者不再受限於事實或觀察,而是能夠很有邏輯的推論純假設的歷程和事件。更大一點的青少年能思考抽象的議題,像是道德、宗教、正義等。此時青少年因為形式運思能力的發展,開始對真實世界的若干現象批評與反對,從而使他們顯得好辯和叛逆。

  • 假設演繹推理:面臨問題情境時,能對各種可能影響結果的因素提出一系列的假設,再以系統性的程序檢驗假設的思維能力。
  • 命題思考:能夠對陳述的邏輯性直接進行抽象思考,而該陳述不須對應於真實世界的具體事物。
  • 組合推理:面臨數種可能原因導致特定結果的問題情境時,能夠系統性的測試各個原因或原之組合,以確認因果關係的能力。

參、Piaget理論評價

一、Piaget的貢獻
  1. 創立了認知發展學門
  2. 說服我們兒童是好奇、主動的探索者,在自己的發展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3. 第一個嘗試解釋,而不只是描述發展歷程的理論之一。
  4. 對於智力發展之明確順序的描述,提供了不同年齡兒童如何思考的一種合理且精確的概述。
  5. 在思考有關社會和情緒的發展上有重大的影響力,也對教育人員有雨多實務上的啟發。
  6. 最後,Piaget提出重要的問題,並且吸引數千名研究者去研究認知發展。
二、對Piaget的挑戰
  1. Piaget理論無法區分能力和表現
  2. 真的是照階段出現嗎?
  3. Piaget有解釋認知發展嗎?
  4. 對社會和文化影響的關注太少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